“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捏住了欧亚大陆的咽喉”。苏联自彼得大帝时代即寻求“暖水港”。1907年《英俄协定》迫使俄国放弃波斯湾权益后,印度洋成为其”未遂之志“。赫鲁晓夫曾直言:“印度洋是苏联突破美国岛链的黄金钥匙”。为此,在历次印巴冲突中,苏联不断选择站队印度优速配资,以克什米尔为抓手,苏联试图通过与印度的深度绑定,构建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的“红色锁链”,以对抗美国“岛链战略”与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崛起。
1947-1948
第一次印巴战争:斯大林埋下的战略伏笔
“我们没开一枪,但印度人从此会习惯莫斯科的温度”
1947年,原属同胞兄弟的印巴两国因“家产”——克什米尔的分配问题而拔刀相见。他们在克什米尔的山谷中,用英制步枪和迫击炮争夺每一寸土壤。而此刻,还有一个人冷静地关注着这一场战争,位于莫斯科的斯大林凝视着南亚次大陆的地图,有那么一瞬间,他似乎找到了彼得大帝时代就梦寐以求的“暖水港”解决方案——南下印度洋,介入克什米尔。
斯大林的选择是印度。不单单是因为印巴两国相比,印度事实上占优。而且长远看印度是牵制东亚大国的重要棋子。于是,很快,苏联就将位于乌拉尔的全套冶炼技术引入印度,让印度具备了生产装甲钢的能力。1948年的冲突中,印度利用该工厂紧急修复坦克的轴承,保障了印巴冲突前线的装甲突击。不过,苏联此时此刻还不会直接介入印巴冲突,他们有更好的支持印度的方法——“曲线救国”。而这条隐秘的军火通道,正是苏联的卫星国。利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库存,苏联向印度输送了数千只德制枪械,而这些枪械以“农用机械”的名义转入孟买的。1948年10月,这批“农用机械”大显神威,重创巴军骡马运输队。
展开剩余80%当然,苏联也不会忘记政治操弄。1948年1月,当美国推动安理会要求印巴停火时,苏联代表却不知何故,离开了席位,导致决议流畅。这种“无声的支持”让印度感激不尽。
与此同时,苏联的情报特工也介入了进来。1948年,化名"阿南德"的苏联情报总局特工阿列克谢·斯捷潘诺夫少校以登山向导身份渗透至克什米尔地区。他在海拔2650米的古尔马格滑雪场架设起隐秘监听站,精准破译巴军第7自由营的通讯密码,"阿南德"亲自设计了一套错频干扰方案,巴军指挥官将"东南方向建立预备阵地"的伪造命令误判为最高统帅部急电,巴军的这一误判,让印军第161步兵旅成功突袭其防线。
1949年1月,联合国最终通过印巴停火协议。面对幕僚,斯大林得意地宣称:“我们没开一枪,但印度人从此会习惯莫斯科的温度。”
1965-1966优速配资
第二次印巴战争:赫鲁晓夫的地缘布局
“让帝国主义的阴谋在钢水烈焰中化为灰烬”
1965年8月,经过十多年的停火后,印巴再动干戈。只是,这一次,印巴冲突似乎变成了“美苏代理人”之战。印度装载苏制T-55坦克,而巴基斯坦则装备美式“巴顿”战车。
自从第一次印巴冲突后,苏联就放弃“模糊”政策,全力支持印度。1955年,赫鲁晓夫访问印度,他破天荒地在克什米尔的问题上公开支持印度的立场。而《苏印贸易协定》也在这一年签订,开启了双方的深度合作。比莱钢厂是双方合作的核心载体。作为印度的首个现代化钢铁基地,苏联不仅提供全套设计图纸,还派遣数百名工程师指导。当钢厂建成之时,赫鲁晓夫豪言:“让帝国主义的阴谋在钢水烈焰中化为灰烬”。钢厂年产百万吨钢铁,成为印度工业化的基石,也让苏联在南亚站稳了脚跟。
1965年,当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时,苏联的军事援助首次系统化。米格-21战斗机、T-54/55坦克,这些钢铁洪流在战争中不失时机地发挥了关键作用。记载显示,仅1965年9月14日一天,米格编队在卡苏尔走廊击落4架巴军战机,迫使巴空军放弃对印军补给线的昼间轰炸。同时,此次印巴冲突期间,苏联还秘密接收了一百多名印度军官进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受训。
当然,苏联也不忘记在国际舞台上为印度继续站台。战事胶着之际,苏联总理柯西金在塔什干架起外交桥梁。他通过克格勃渠道掌握的美巴密电显示:美国第七舰队正在向阿拉伯海集结。苏联立即调动黑海舰队12艘潜艇进入印度洋,迫使美国放弃直接干涉计划。1965年9月21日,又一次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印巴停火决议时,苏联代表仍然像上一次一样,突然离席,导致决议因未达最低门槛9票流产。而印度得到的是5天战略窗口,完成了对锡亚尔科特突出部的装甲合围。苏联驻联合国代表还提出了看似公正的印巴冲突“分阶段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要求先解决军事脱离接触再谈判政治归属。这个策略实际让印度得以保留占领的1920平方公里战略高地。
1966年1月,印巴停火协议后,苏联终于完成了地缘布局。在《塔什干宣言》中,苏联成功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写入条款,为后续介入奠定法理基础。而克格勃在班加罗尔建立的监听站,可覆盖印度洋60%海域的美军舰艇通讯。1971年苏联核潜艇首次现身孟加拉湾时,印度总理收到了莫斯科的电报:“1965年播下的种子,今日结果”。
1971
第三次印巴战争:勃列日涅夫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布拉格之春的种子,已在恒河开花”
1971年12月3日,巴基斯坦空袭11个印度空军基地的“成吉思汗行动”成为了第三次印巴冲突的起始。这场持续14天的战争,让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成为孟加拉国。从此,印度彻底“放飞自我”,成为南亚次大陆“大哥”一般的存在。
而苏联在此次战争中的表现也堪称艺术巅峰。在战争爆发前的当年8月9日,苏印双方就签订了震惊世界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形成了军事同盟关系。这一条约让巴基斯坦恐慌不已。其中第九条更是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缔约任何一方遭受攻击时,双方将立即协商共同防御措施。”
条约签署之后,苏联即可像印度进行各种输血,穿甲弹、红外制导导弹、米格-21MF战斗机……这些武器让印度在该次冲突中对巴基斯坦几乎形成压制状态。而停泊在维沙卡帕特南港的苏联货轮"列宁格勒号",每晚都会准时亮起三层船舷灯,传递阿拉伯海美军舰队动向。12月8日深夜,当灯光序列突然变成急促的"三短三长",拉古纳特立即破译出"水下威胁靠近"。印度海军随即在维沙卡帕特南港外海投放深水炸弹,击沉巴军王牌潜艇"加齐号"——灯光密码拯救了整个东部舰队。
1971年12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关于印巴冲突的第2793号停火决议时,苏联代表此次终于没有离席,不过他们却连续三次使用否决权,让印度赢得了48小时的黄金窗口攻占东巴基斯坦达卡。印度陆军参谋长马内克肖对此这样评价:“苏联的联合国否决票,等于给我们空投了3个装甲师”。
与此同时,克格勃将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实时坐标提供给印度,让印度海军得以在12月14日将维克兰特号航母部署至距美舰300公里外的安全区。而苏联第30分舰队于12月15日进入孟加拉湾时,其舰载雷达全程锁定美国航母。核潜艇的主动声呐脉冲每隔15分钟扫描美舰,迫使美国第七舰队放弃干预计划。
1971年12月16日,巴基斯坦第93旅在达卡市政厅升起白旗时,苏联驻印大使向莫斯科发送密电:“布拉格之春的种子,已在恒河开花。”此时苏联在印度洋沿岸已建立3个海军补给站、11座雷达站,其军事顾问渗透至印度陆军70%的装甲部队指挥部。苏印合作已经从工业标准、作战体系到战场感知的深度融合。每颗铆钉的扭矩参数、每份电文的解码规则、每次导弹的发射参数,共同编织成冷战时期最精密的军事同盟网络。这场14天的闪电战,不仅改写了南亚版图优速配资,更将冷战铁幕的边界推至安达曼群岛的珊瑚礁群之间。
发布于:重庆市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