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毫无胜算,如果日本此时出击,只会更早地将美国从封闭的局势中引出来,这等于是在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最激烈时刻,自觉自伤。这种行动无异于在中国面临抗战最关键时,给自己腹部猛然划上一刀金牛网,轻率而危险。
次郎,该是开战的时候了。
从美国的视角来看,日本在二战初期就已主动挑战美国——美国史学上,二战的开端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之时。
对日本来说,情况也差不多。中国将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战的起始点,也视为二战东方战场的开局。但很多日本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并不认为侵华战争(即日中战争)是二战的一部分,反而认为,太平洋战争才是亚洲部分二战的真正开端。
展开剩余83%这方面的分歧涉及到各国历史的不同定义及复杂性。例如,在我国的抗战历史中,部分战事也可以视为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实际上,1941年日本对美国的进攻,远比1937年或1931年的日军强大得多。毕竟,时代在变化,日军也在进步。在侵华期间,日军获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军队规模扩张,武器装备和战术思维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例如,“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便是在1939年日苏诺门罕冲突后实施的军事改革。日军总结了许多战场教训金牛网,开始了快速的机械化进程。虽然他们还未完全升级,但一些王牌部队的调整和训练却非常显著。
在对中国的侵略过程中,日军实际上长期处于对手与自己实力相当,甚至稍逊的局面。中国的军队虽然战力一般,火力较弱,但仍然具备一定的现代化装备,且拥有空军和海军等军事力量。这使得日军在与中国的战斗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此外,日军甚至有意通过大规模屠杀和暴行,来磨练士兵的暴力倾向,将部队训练成无情的战士。这种恶劣行为锻造出一支思想僵化、技艺高超的精锐部队,他们的作战经验也为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奠定了基础。
如果让1937年的日军去与美军对抗,那么他们的上一场战争还是1931年的918事变。当时他们的对手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东北军,日军除了训练水平较高外,几乎没有实际的战斗经验。
简单来说,如果两支没有经验的部队对战,结果自然无法像1941年那样,凭借强悍的实力,横扫英美荷等国家,打得如同狼群闯入鸡窝一般轻松。以山下奉文的25军为例,其部队包括曾在台儿庄、平型关等战役中表现突出的第五师团;参加过芜湖、杭州、广东等战役的第18师团;以及经验丰富的近卫师团,这些部队在与英军交战时,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作战能力。
同样,本间雅晴指挥的第14军,其下辖的第4师团、第16师团、第48师团,均有长期与中国作战的经历。这些部队的战斗经验,使他们能够迅速击败美菲联军,将敌军逼入绝境,连麦克阿瑟都只能独自逃脱。
然而,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匮乏。从1939年起,日军的资源就开始在对华战争中消耗殆尽,且美国切断了对其的供应链,这也迫使日本最终选择发动太平洋战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日本提前对美开战就能获胜。实际上,若美国在欧洲战场未爆发之前与日本开战,可能会直接改变美国的战略方针,转而与日本争夺中国。
此时的日本,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军事设施,都无法与1941年相提并论,虽然他们有些许资源优势,但仍难以战胜美国。美国的工业动员能力极为强大,从二战前的数十万部队,到战后总数达到1000万,1937年与1941年美国的实力差距并不显著。
而且,1937年至1941年间,正是中国正面战场最为激烈的几年。1937年11月的淞沪会战、9月的平型关战役、10月的忻口会战,12月的南京保卫战,1938年2月的徐州会战,3月的台儿庄战役,8月的武汉会战,40年5月的枣宜会战等战斗,都在这一时期发生,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除了这些战役,1939年,日本与苏联在诺门罕爆发了冲突,这次战斗也让日本的兵力和装备进一步遭遇磨砺。
所以,在这些关键时刻,日本有能力与美国开战吗?从1938年到1943年12月,日军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这段时期,许多甲等部队被束缚在中国战场,与美国对抗几乎不可能获得成功。
至于珍珠港事件,其实背后隐藏着日本想要获取南洋资源的战略考量。日本之所以敢在1941年动手,主要是因为欧洲战场已开战,纳粹德国击败了联军,占领了法国和荷兰,英国的殖民地面临重大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才决定采取行动。
因此,虽然日本在1941年袭击珍珠港,其真正意图并不仅仅是针对美国,更多的是对英美荷等国家的战略挑衅。
发布于:天津市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