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和他对待其他普通红军士兵并无太大区别。他一直以来对被俘的红军士兵持非常消极的态度,这种冷酷无情的做法也延续到了自己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身上。在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参战时,他并没有在后方指挥部担任轻松的工作创盈中心,而是选择了直接参与前线的作战。
雅科夫在被德军俘虏后,在审讯中向敌人表示:“我将在父亲面前感到羞愧。” 斯大林一直对投降的红军士兵保持敌视态度,这种态度无疑加剧了他面对人生中最艰难处境时的困境——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敌人俘虏了。斯大林的态度使得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充满了冷漠与隔阂。
雅科夫是斯大林与他的第一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所生的儿子。可惜,雅科夫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便去世,而斯大林则一直忙于革命斗争和流亡生活,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儿子。因此,雅科夫由一位姑姑抚养长大。直到1921年,年仅14岁的雅科夫从格鲁吉亚移居莫斯科,才第一次见到了父亲。此时,父子间几乎没有任何深厚的感情基础,彼此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关系十分尴尬且困难。
展开剩余73%在随后的岁月中,雅科夫与父亲的关系更加紧张,尤其是在斯大林强烈反对雅科夫的第一段婚姻时,父子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此外,雅科夫家庭生活中的悲剧—他婴儿女儿的死亡,也加剧了他与父亲的疏远。雅科夫曾一度尝试自杀,虽然未能成功,但却让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医生们的帮助下勉强幸存。
尽管斯大林在很多问题上与雅科夫存在严重分歧,但他仍然有意让儿子从事红军的工作创盈中心,并且雅科夫在父亲的坚持下进入了红军炮兵学院,学习涡轮机技术。1941年5月,恰逢德国入侵苏联前一个月,雅科夫被任命为炮兵连指挥官,正式前往前线。
然而,斯大林并未对儿子的安全采取任何特殊保护措施。尽管雅科夫是苏联领导人的儿子,斯大林对他的关心似乎并不显现。战争爆发时,雅科夫作为一名普通的军官被派往前线,斯大林只是简短地告诉他:“去战斗。”
雅科夫并没有在前线待太久。1941年7月上旬,他所在的第20军在白俄罗斯被击败并投降。7月16日,在一次突围行动中,雅科夫被德军俘虏。德军迅速意识到他的重要身份——雅科夫是斯大林的亲生儿子。他的俘虏并未立即公开执行处决,而是将他用作宣传工具,以对付斯大林。
虽然雅科夫被德军俘虏,但他并没有屈服。在接受审讯时,德国人试图通过问询雅科夫的军事与政治观点,进而批评斯大林及其政权。然而,雅科夫坚持不与德国人合作,拒绝加入他们的宣传阵营,始终保持对苏联的忠诚。
与此同时,德国的宣传机器也开始广泛传播雅科夫被俘的消息。尽管雅科夫在审问时多次声明自己被俘完全是违背自己意愿的,但德方却坚称他是主动投降的。最初,斯大林也相信了这一说法,认为自己的儿子背叛了祖国。然而,随着更多有关雅科夫被囚禁细节的消息传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逐渐不再视他为叛徒。
苏联曾多次组织营救行动,试图从德国手中将雅科夫救出。这些行动的参与者包括一些在西班牙内战中败退后加入苏联的西班牙共产党员,他们的游击战经验被认为对营救任务至关重要。然而,这些营救行动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方面通过瑞典外交官伯克纳多特伯爵和红十字会调解,表示愿意用雅科夫与被俘的保卢斯元帅及其他苏军高级将领交换。关于斯大林对此交换提议的反应,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冷冷回应:“我不会将拿士兵换元帅。”不过,这句话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斯大林曾亲自说过。
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拉娜·阿里卢耶娃回忆道,在这些事件发生后不久,斯大林曾激动地提到这次交换提议,并表示:“德国人提议将雅科夫交换给他们的一些人…开始与他们讨价还价吗?不,战争就是战争。”据称,这番话透露了斯大林对儿子的冷漠态度。
关于雅科夫最终的命运,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次他曾问斯大林,关于雅科夫的情况,斯大林沉默片刻后回答:“雅科夫不会被囚禁,法西斯主义者会枪杀他……”随后他又补充道:“不,雅科夫宁愿死也不愿背叛祖国。”很显然,雅科夫始终坚持反抗,直到德军对他失去了任何兴趣,最终放弃了他。
尽管起初雅科夫被德国方面宽待,但随着他拒绝合作并继续反抗,德军对他的待遇开始变得异常苛刻。最终,雅科夫在这场充满痛苦与冲突的历史中,成为了父与子之间极为复杂且深刻的悲剧象征。
发布于:天津市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